当前位置: 首页 >> 预警平台 >> 预警工作
南京风电装备行业协会公平贸易工作站 2023年第一季度工作报告
来源:南京风电装备行业协会   日期:2023年04月11日   【字体: 】【打印】【关闭

       一、组织召开“C位出海·品牌增长加速度私享会”

       本次活动旨在开启数字驱动的新能源行业营销转型,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营销解决方案,通过全球化布局品牌效益和技术能力,让新能源企业在全球市场实现更大价值。活动邀请了来自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秦能光电(南京)有限公司、江苏中润光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非智慧能源 (南京)有限公司、澜乐基国际贸易(南京)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会员单位代表参加。

       二、协办第十届中国(江苏)国际新型光伏创新发展大会

       2月份协办以“智改数转 转型升级 助推双碳”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江苏)国际新型光伏创新发展大会,共探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商行业前景与未来,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驻华机构、行业协会、高校、产业园区、能源开发、光伏制造产业链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EPC、科研院所、金融投资、新闻媒体等线上线下代表800余人到会交流。

       三、组织召开《企业法务工作经验》交流会

       3月24日下午,协会组织召开《企业法务工作经验》交流会,本次交流会共有来自国电南自、南高齿、林洋、华能、中广核、林源等15家会员单位的18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大家畅所欲言分别就自己或企业遇到的法务问题积极探讨交流,并就企业境外合同纠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交流会提高了参会代表们在处理境外法务合同的技能,为公司的扩产、境外项目的投资和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日常运行管理

       认真做好预警平台的优化维护工作,做好预警信息收集和发布工作。

       分析报告

       2023年1月份-2月份,从中标的59个风电项目情况来看,已开标项目总规模达12.28GW,涉及12家整机商,其中,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和三一重能中标规模名列前三,分别为3.4GW、2.88GW、1.82GW,占比分别为27.67%、23.45%和14.79%。风电开标规模持续增加。风电市场景气度回升,风电开标规模延续高增态势,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预中标公告;在海上风电领域,关键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加速向深海挺近。

       在风机加速迭代和不断降本的背景下,海上风电建设也在提速。3月25日,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在防城港市启动建设,此次开工的示范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80万千瓦,预计总投资约245亿元。

       今年以来,沿海多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年度装机目标或具体重点项目落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60GW。

       在海上风电方面,近期也有多家上市企业中标相关项目。近日,中天科技海缆联合体拟中标中广核惠州港口二PB海上风电项目,投标价1.18亿元;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分别中标大唐海南和南澳海上风电设计项目。

       中国风电装备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走的是从带料加工,到合作生产或购买许可证国内组装的技术路线,难以掌握风电机组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较为薄弱,大兆瓦风机主轴轴承等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有待提高。

       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联合设计、全面自主创新的道路当前随着国内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022年,新增陆上风电项目机组单机容量进一步提升,部分陆上风电项目已明确要求中标风机单机容量需达到5兆瓦-6兆瓦。

       预计2023年陆上风电机组还将继续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发电利用效率高、不占用土地资源、适宜大规模开发、风机水路运输方便等优势。补贴到期的压力、加上风机单机容量跨越式的增长,促使于2022-2025年并网的海上风电机组平均价格较2021年降低40%以上。业内机构预测,2023年,海上风电整机商之间针对大叶轮直径风机的激烈竞争仍将持续。

       需求方面,如今全球风电需求旺盛。预计2023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量将达到1TW,2030年接近2TW,海风贡献大,预计海风的装机占比将从2022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28%,2035年海风累计装机有望达到521GW,是2021年的10倍。2025年欧洲海风市场有望加速发展,美国陆风装机将于2024年开始回弹,并逐年攀升。

       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频频爆发并愈演愈烈,有其内在的原因。一方面,中国近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进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扩大了出口,美国就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出口的扩张自然会遭遇美国的抵制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金融泡沫的破灭促使美国政府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希望在政策上引导经济发展重新回归实体化。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蛛丝马迹的外来冲击和竞争都会非常敏感地诱发美国相关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的反击。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对各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行业,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潜力行业,美国自然也希望在这一行业市场中成为领导者和具有垄断力量。在这样的战略性行业,“中国制造”向美国的出口扩张就很容易遭遇到贸易摩擦的侵扰。

       新能源产业同样是我国整体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面对美国频频发起的贸易摩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反应,据理力争;采取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策略缓和并化解争端,减少损失。

       传统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产品行业,这类摩擦通常因顺差过大而产生,但实际上中国的出口获益很少;同时,这类产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可能将会逐步被产业升级所替代和淘汰。从这样的判断出发,笔者以为,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与中低端产品的贸易摩擦其迫切性和战略价值大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定位和区别的措施。新能源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技术提升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在定位上理应成为贸易救济的主要关注行业。

       涉及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摩擦,美国方面往往是迫于行业游说的压力、保护就业或者是作为在其他领域谈判的筹码,因此,在中国做出某些让步或者美国国内压力减少时,会较容易得到缓解和消除。而在发生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时,由于同样关乎美国的战略发展,美国自然不会轻易让步和妥协,化解双边矛盾将会异常艰难,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当然也需要更多策略、谋划和技巧。

       应该说,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是解决中美新能源贸易摩擦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美国发起对华新能源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是反倾销和反补贴;比较而言,反倾销由于税率更高而实际上成为主要的措施。而在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中,主要的不合理与不公平在于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采用替代国办法,导致判断结果扭曲事实。对此,我国应该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尽快促使美国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要多方申辩,就替代国措施的不合理与不公平进行交涉。当然,必要时,反击与报复也是必需的手段。面对美国对华新能源的贸易制裁,采取“以牙还牙”的贸易报复手段有利于双方走向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加强美国对华出口新能源产品的调查,也有利于我国及时采取措施救济相关受损产品。

       风力发电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所以中国风电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占比相对较小,因此目前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些。

       中国提升自身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与产业的升级,是解除贸易摩擦困扰的根本。一旦产品有了竞争力,贸易摩擦对其出口的影响会大大下降,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更加有利于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阻碍而受到大幅影响。

       从长远计,还需构建全方位的新能源贸易摩擦救济体系。这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取得通力合作,通过建立专门的新能源行业贸易摩擦预警系统,为企业防备和化解贸易摩擦提供服务;鼓励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多边一体化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双边谈判合作等多种措施等等。


南京风电装备行业协会

                              2023年4月11日